4月10日,以“H POWER DAY”为主题的威视能源2023年度新闻发布会在线上举行。威视能源发布了多项领先技术、产品和市场成果,为氢能全产业链建设带来了多样化的路径和考量,助力中国氢能产业加速发展。
市场和产品双重驱动因素加速氢能产业规模化
在本次新闻发布会上,威视能源董事长张天宇聚焦全球氢能发展共识,提出以客户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生态化的发展思路,围绕“产品”和“市场”两个关键点,加快氢能产业规模化、降本增效,与产业链合作伙伴共同加快中国氢能产业的商业化进程。
威视能源成立之初,就确定布局“氢”作为能源,从三个关键点出发:与风能和太阳能合作的电解制氢、中程储运以及终端应用的发电和供暖系统,启动“产储运加应用”氢能全产业链建设。基于车企的基因和对氢能和燃料电池汽车发展前景的判断,威视能源选择优先投资车端储氢发电系统,逐步延伸到固定发电和大规模储氢运输环节。
目前,威视能源的“氢动力系统”已搭载十余辆国产氢燃料电池商用车并投入运营,其中包括长征、三一、解放、凯沃、宇通、东风、福田、大运等重卡车型。在多个示范应用场景中积累的经验,使氢能的客户痛点、场景要求、应用方向、经济价值更加清晰。威视能源对氢燃料电池商用车的大规模应用,我也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2023年,威视能源将聚焦客户需求,通过产品生态和市场生态的双轮驱动,构建以客户价值为中心的生态新格局。我们将为有零碳物流需求的客户提供定制化、一站式的综合解决方案,实现市场生态和产品生态。在构建市场生态系统方面,真正实现从购买到使用、从能源端到动力端、车辆端、运营端的转变,实现市场生态系统的完整运行;在产品生态系统端,匹配升级长途运输场景需求,利用物流运输场景示范效应带动多元化应用拓展。
同时,威势能源将建设中国首个液氢生态系统示范项目,覆盖液氢在制氢、液化、运输、加油和终端应用等领域的全链条应用,助力氢能产业从“示范运营”加速向“商业应用”发展,跑出中国氢能产业发展的“加速度”,向世界展示中国氢能的魅力。
通过多样化的技术布局拓展氢能应用的边界
为了进一步满足客户需求,威视能源明确以氢商用车为“突破口”,围绕已经掌握的氢燃料电池技术和储氢技术,从产品端入手,以产品为重点,进行“个性化”的深度开发和迭代升级,深度赋能终端应用和生态链发展。
威视能源总裁陈雪松发布了一系列产品的最新技术成果。
面对氢能重卡的长途运输场景,在储氢应用领域,“气氢+液氢”双技术路线并行,推出“木星”车载液氢存储系统。单缸储氢质量大于80kg,液氢系统质量储氢密度≥8wt%,续航里程超过1000km。在航天研究院、中国特检院等权威机构完成了跌落、振动等关键测试,综合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长城汽车“新长征一号液氢重卡”进入整车路试阶段;在燃料电池领域,推出了“金属堆+石墨堆”的双核布局,拥有300+千瓦的膨胀石墨板堆。柔性石墨单板厚度为0.65mm,最大效率为68%,峰值功率密度超过4.0kW/L,设计寿命为30000小时。这推动了氢重型卡车从中短途运输向长途运输的发展,并不断延伸到造船、工业和建筑等领域。
适用于乘用车的第二代70MPa-57L IV型储氢瓶在商用和乘用车领域推出,其质量储氢密度为6.1wt%,远超美国能源部设定的2025年5.5wt%的目标值。同时,平台化产品包括70MPa-23L、35MPa-210L等不同规格型号的产品序列,工作压力分别为35MPa和70MPa。部分商用IV型储氢瓶可实现6.8wt%的储氢密度指标,全系列产品实现了关键核心技术100%自主可控,为推动燃料电池汽车商业化奠定了基础。
未来,威视能源将进一步挖掘客户需求,通过技术突破驱动产品迭代,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和技术储备,助力氢能应用场景拓展。
创新生态合作,解决客户痛点
产业链协作是应用扩展的重要路径,也是解决客户需求痛点的关键。威视能源副总裁谢朝鹏宣布了重要的创新生态合作,以解决客户需求点。
首先,为应对加氢困难,伟时能源与立本能源和中电新源展开战略合作,共建100个加氢站,布局京津冀地区,逐步建立辐射长三角、珠三角、山东、河南等重点地区的能源供应体系,四川、重庆、华中和西北。通过合作,建立了产业生态协同机制,强化了产业链闭环,解决了关键应用卡口问题,助力产业生态全面落地。
其次,针对综合服务问题,威视能源已与鹤岗实业、若科技、大道强元、凯沃汽车共同签署了650辆氢燃料电池重型卡车的战略合作协议。重点关注中短途物流运输和长途运输示范项目的规模,提供定制化的综合解决方案,连接氢源、成本、服务、金融等各个环节,使产品从“买”向“用”转变,推动示范场景的大规模推广应用。
最后,针对实现碳经济价值的问题,威视能源与中国汽车中心强强联手,共同研究《氢能应用碳交易标准》,完善相关政策措施、标准和方法论,探索氢能碳交易、价格指数、溯源认证,氢能碳减排市场交易机制等,赋能行业客户实现更多氢能经济价值。
在氢能时代的转型中,通过技术自主,促进产业规模化、多元化应用和商业市场发展,促进了能源产品和市场的双生态布局。分摊中国在氢能领域的科研成果和运营经验,继续为“建设可持续美丽的氢能社会”的战略目标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