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邀您参加|第17届中国车联网大会暨商用车自动驾驶峰会相约深圳

2022-03-04 09:30:18 来源:汽车之讯

第17届中国车联网大会暨商用车自动驾驶峰会

  1、 活动背景

  中国商用车联网的发展是由政策驱动的,即安全生产管理的需求。其服务特点是区域性、后装性、创新性弱、模式单一等。然而,情况正在发生变化。商用车联网发展的动力不仅包括安全生产监管带来的政策动力,还有运输企业和互联网运输单位因生产经营效率的提高而优化调整运输结构所带来的需求驱动力,以及运营车险“难”所带来的数据驱动力。

  更重要的是,未来可能会颠覆无人驾驶和自动驾驶技术在全商用车联网后装市场的应用。运营车辆领域有很多落地项目,如公共交通、租赁、城市环卫、矿车、集装箱卡车等,其中一些已经进入实际生产运营。尤其是在相对封闭的交通环境中,无人驾驶车辆的着陆速度比我们想象的要快得多,尤其是在矿山和港口。商业案件突然增加。虽然城市道路和高速公路的交通相对复杂,而且由于现行法律法规没有公布在开放道路环境下无人驾驶车辆的商业化,公共交通很少有商业案例,比如出租车,但城市卫生清洁和无人驾驶送货已经商业化。

  运营商不仅要关注商用车联网政策的制定,还要关注重大政策变化,即运营商不仅要关注商用车联网的发展,还要关注政策变化;同时,市场驱动力的变化必然会带来更多参与者进入商用车联网市场,包括央企、电信运营商、保险、社会资本、互联网企业等,这些力量对行业发展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如果我们想从长远考虑,我们应该考虑将无人驾驶车辆颠覆到整个商用车联网产业。当这些车辆无人驾驶、智能设备安装在前方、数据统一时,我们还需要这么多本地售后服务运营商吗?

  事实上,许多运营车辆的智能技术标准,包括运营车辆全景图和AEB,都是针对前方装载,而不是后方装载。在智能设备市场寻找机会和价差将不会是商用车联网市场未来的生存模式,其利润空间将越来越小。

  如何突破?如何关注未来而不被颠覆?

  只有进入服务对象的生产经营环节,了解服务对象(包括交通企业、保险、政府和旅行者)的智能和信息需求,才能比服务对象更好地了解他们的行业,分享他们的成功,实现他们的未来。毕竟,无论智能社会发展到何种程度,交通是一个永远不会消失的环节。

  峰会将在第十届中国电子信息博览会上隆重举行。作为世博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商用车互联网将与行业上下游充分互动。本届博览会将重点关注智能汽车、车联网、数字家庭、智能终端、集成电路、汽车电子、工业互联网、5g和物联网应用,大数据存储、消费生活等新的展示热点将聚焦于8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和2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整体展区规划。同时,重点打造“专业化特新”专区及相关系列活动,聚集全球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链1800多家龙头企业,展示和展示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5g应用、,物联网碳峰是与碳中和等新工业革命相关的尖端技术和最新产品。

  生活不仅有现在,还有诗意和距离。这个行业既有现在的生存和发展,也有未来的规划和起飞。2022年5月17日至19日,以“突破、冲击、颠覆”为主题的第十七届中国车联网大会暨商用车自主驾驶峰会将在美丽的深圳与大家见面,共商商用车联网发展。

  2、 时间、地点和联系人

  2022年5月17日至19日

  深圳会展中心8号厅·场馆区

  联系人:何小姐18566655259

  3、 组织机构

  指导单位:工业和信息化部

  深圳市人民政府

  主办单位:中国卫星应用产业联盟

  广东北斗移动物联网产业研究院

  深圳市智能交通产业促进会

  主办单位:中电展览信息传播有限公司

  深圳市海旺汇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支持单位:中国交通信息中心

  交通运输部科学院交通安全研究中心

  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院汽车运输技术研究中心

  中五联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分公司

  全国商用车联网服务联盟

  城市工程车辆安全管理与服务创新联盟

  4、 会议重点

  1.组织机构权限:工业和信息化部、深圳市人民政府指导

  2.嘉宾阵容的专业性:行业名人、精英汇聚、专家学者对行业的深入洞察、知名企业经典案例分析;

  3.论坛内容丰富:为期2天的行业趋势分析,40多条评论

  4.热门话题前沿:无人驾驶和自动驾驶技术在商用车联网售后市场的应用;

  5.广泛的媒体传播:30多家行业媒体同时报道和传播。

  5、 参与者

  1.国家部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公安部)领导和专家;

  (二)省、自治区、直辖市:交通运输厅(局)、交通运输管理局、工业和信息化局、交通运输管理局、公交公司等有关单位;

  3.国内外商用车生产企业技术及采购负责人;

  4.智能汽车、新能源汽车及汽车配套产品制造商;

  5.车联网服务运营商技术及采购负责人;

  6.道路运输客货企业;

  7.道路运输信息管理单位;

  (八)大学、科研机构和金融机构的专家学者;;

  9.车辆终端制造商/技术和设备供应商;

  10.政府和企业单位公务用车管理和采购负责人。

推荐阅读

网友评论

该文章暂无评论

热门汽车资讯

最新汽车资讯

评论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