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在路边的2008款奥德赛突然发出一声巨响,车内气囊瞬间全部爆开,未熄火的引擎盖下飘出淡淡白烟,车主目睹爱车自爆惊魂一幕。
“车辆静止状态,气囊全爆了!”博主“拜托了老司机”近日收到一位2008款本田奥德赛车主的紧急爆料。据描述,这辆正常行驶后临时停靠的本田奥德赛,在未发生任何碰撞的情况下,车内气囊突然全部爆开,现场一片狼藉。
这一异常事件迅速在汽车安全领域引发震动。当调查深入,奥德赛搭载的正是臭名昭著的高田气囊。要知道,本田因高田气囊问题已在全球召回数千万辆汽车,其中2016年单次召回就包括148,587辆2005-2008款奥德赛。
事故背后,气囊自爆的多种可能诱因
安全气囊作为车辆被动安全的核心配置,其异常爆开绝非小事。业内专家分析,气囊无端起爆通常存在几种技术诱因。
线路故障是首要嫌疑。当气囊系统线路短路或传感器异常,可能向控制单元发送错误碰撞信号。尤其对于2008款的老旧车型,线路老化、啮齿动物咬噬或此前维修不当都可能导致短路。
另一个关键因素是气囊本身缺陷。本次事件中的奥德赛搭载的高田气囊,使用的硝酸铵气体发生器存在致命缺陷。在湿度与温度变化下,这种推进剂会逐渐变质,燃烧速度异常加快。
高田气囊在展开时气体发生器可能发生异常破损,导致碎片飞出,犹如在车内引爆一枚手榴弹。
更令人忧心的是,安全气囊的实际寿命往往短于整车寿命。汽车之家专业资料明确指出:“安全气囊在使用8到10年后质量难以保证,即使没有发生起爆”。2008款车型至今已服役17年,远超安全气囊设计寿命。
幽灵再现,高田气囊危机的前世今生
此次奥德赛异常爆气囊事件,将公众视线再次拉回困扰汽车行业十余年的高田气囊梦魇。
高田气囊危机始于2008年前后,这场安全风暴席卷了全球19个汽车品牌,涉及约1亿个存在缺陷的安全气囊。作为高田的最大客户,本田首当其冲受到冲击。
安全缺陷的核心在于高田使用的硝酸铵气体发生器。这种化学物质在潮湿环境下会逐渐变质,导致燃烧失控。当气囊被触发时,变质推进剂产生的巨大压力会使金属罐体爆裂,碎片如弹片般射向驾乘人员。
惨痛代价随之而来。截至2019年,全球至少23人因此丧生,其中美国占12人,另有数百人受伤。死者多为颈部或头部被金属碎片击中,现场惨不忍睹。
召回规模堪称汽车史之最。仅2016年,广汽本田就因高田气囊问题召回182万辆汽车。2019年,本田在北美追加召回100万辆老车,因这些车辆此前召回时更换的充气泵仍存在风险。
但召回并未终结悲剧。2017年6月,深陷危机的高田公司在日本申请破产保护,随后被中国宁波均胜电子控股的美国百利得安全系统公司以15.88亿美元收购。
隐患重重,老款车型的安全危机
随着时间推移,老旧车辆的气囊安全风险正在急剧放大,尤其是那些“漏网之鱼”或仅进行过部分维修的车辆。
本田奥德赛作为家庭MPV的主力车型,保有量巨大。据了解,这款车除了气囊隐患外,还存在其他老化问题。有2015款奥德赛车主投诉气门室盖严重渗油,发动机周围形成厚厚油泥层。油污环境会加速线路老化,可能间接影响气囊系统可靠性。
更严峻的是召回覆盖率问题。虽然本田多次扩大召回范围,但部分老车车主变更、信息不全或未及时返厂维修,使得隐患气囊依然存在于道路上。此次事故中的2008款奥德赛,是否在当年召回范围?若已召回,更换的气囊是否依然存在风险?这些都成为待解谜题。
加拿大安全监管机构曾明确指出,召回车辆包括此前已召回过的车辆,也包括出事故后更换过安全气囊的车辆。这意味着即使经历过维修,风险可能仍未根除。
气囊隐患存在明显地域特征。高湿、高温地区车辆风险更高。在南方潮湿环境下,硝酸铵变质速度加快,安全风险呈几何级增长。而我国华南沿海地区的气候条件,恰恰是气囊加速老化的“理想温床”。
行业挑战,气囊安全监管困境
面对日益凸显的老旧车辆气囊安全问题,整个行业面临多重挑战。
技术检测存在盲区。目前对气囊健康状态的评估缺乏有效手段,常规保养不包含气囊专项检测。许多车主直到故障灯亮起才意识到问题,而这时系统可能已处于危险状态。
监管体系亟待完善。我国虽已建立缺陷产品召回制度,但对高龄二手车的气囊安全尚无强制性检测要求。随着汽车平均寿命延长,15年以上老车的气囊安全成为监管空白。
消费者安全意识不足。许多车主不了解气囊有使用寿命,更不知道高田气囊缺陷的致命风险。有人甚至忽视气囊故障灯报警,认为“只要车子能开就没问题”。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车主在方向盘上随意摆放物品,甚至用钥匙捅方向盘气囊爆破口,人为制造安全隐患。
写在最后:安全气囊自爆事件如同一个危险信号,揭示了老旧车辆隐藏的致命风险。随着高田气囊召回进入第十七个年头,全球仍有数百万隐患气囊在道路上行驶。方向盘下的小孔沉默地指向可能拯救生命也可能意外爆开的气囊,它提醒每一位车主:安全无小事,警钟需长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