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消费者对汽车智能化需求的不断增加,智能汽车市场渗透率的不断提高,技术的成熟,成本的降低,智能汽车有望普及到更多的消费群体。
9月28日,在2024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新能源汽车消费与服务”分论坛上,汽车之家副总裁、汽车之家研究院院长周友发布了《中国智能汽车的‘智能’在哪里——2024中国智能电动汽车用户洞察》报告。从智能驾驶舱和智能驾驶、用户体验、用户需求和用户感知层面出发,基于4000多个真实用户研究样本、1亿多个车型线索数据、6万多个车型配置数据和专业智能评估数据,通过大数据挖掘和分析研究,帮助消费者更好地了解智能汽车的性能,帮助汽车企业和从业者更好地把握中国智能汽车的发展趋势。
汽车之家副总裁、汽车之家研究院院长周友
与2021年相比,智能新车的标准率在三年内翻了一番
从2021年下半年开始,新能源市场经历了爆发式增长。到2024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投放量首次超过汽油车,推动新能源渗透率超过50%。智能化的发展与新能源密切相关。在短短三年内,智能新能源汽车的标准率翻了一番,智能驾驶室的标准率从47%提高到88%,智能驾驶的标准率也从31%提高到65%。
从能源类型来看,以特斯拉为代表的新能源品牌在用户心目中率先形成了智能形象,导致人们误以为纯电动汽车是最智能的。然而,近年来,插电式混合动力和增程式新车的智能标准配置率越来越高,尤其是增程式新车。在Ideal和Wanjie等品牌的推动下,智能标准配置率明显领先。
智能驾驶舱:用户需要“硬”动力配置和真实的感官享受
智能驾驶舱的多种配置已基本标准化,如APP远程控制、大型中央控制屏幕、语音识别和车联网,配置渗透率达到90%。由于成本等因素,目前乘客娱乐屏、后多媒体屏、AR-HUD等配置的渗透率仅为个位数,这是汽车公司实现高端差异化的一种手段。对于智能驾驶舱,用户最关心的是硬件和驾驶体验配置。大多数用户非常关心芯片的综合性能和计算能力,50万以上的高端用户会看芯片品牌。
除了芯片,用户需要的正是前面提到的低渗透率的驾驶体验配置。70年代和80年代的用户希望屏幕无处不在,尤其是乘客和后座的屏幕。最突出的是20世纪90年代出生的年轻人,他们希望营造一种整体氛围,如投影和环境照明;购车预算较高的用户对HUD、OTA和客舱DIY设置等技术和软件的需求更大,使他们更具“自适应性”。
根据用户需求和当前配置渗透率情况,如果关注度和渗透率相当,需求和安装情况相匹配,否则会出现供需差异。
通过比较发现,智能驾驶舱的许多配置都处于过于满意的状态,配置渗透率高于用户需求水平。对于汽车公司来说,是否在成本和利润压力下为用户配备低需求配置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在这个所谓的“屏幕用户”时代,用户对屏幕的依赖性特别强,正是这些多屏幕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特别是对于那些有中高价购买预算的用户来说,他们有更高的偏好。汽车公司可以在未来的规划中专注于安装此类配置。
通过将配置的体积指数与用户购车时的注意力指数进行比较和分析,一些高度关注的功能配置并没有被用户有效地感知。例如,OTA、APP遥控车、移动互联等,这些都是最早出现的智能座舱功能。从制造商的角度来看,它们可能已经“过时”了,但它们受到了用户的高度关注。这些功能应该是“旧瓶装新酒”,结合场景定制和情感互动的发展趋势,进一步打造沟通亮点。
此外,用户对大型中央控制屏幕和全景液晶仪表板的高音量有一些抱怨,需要警惕高热量功能的负音量。例如,当涉及到LCD仪表板时,用户可能会抱怨滞后和反射问题,而当涉及到中央控制屏幕时,可能会出现黑屏和显示问题。这两种配置在用户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具有很强的直观感。它们最有可能产生负面声音,这应该是技术升级或车辆OTA的重要方向。
智能驾驶:汽车价格高并不一定意味着智能驾驶水平高,30万至40万元是智能驾驶最具竞争力的价格区间
截至2024年上半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智能驾驶普及率已达到50%。智能驾驶水平的渗透率因价格范围而异,价格越高,智能驾驶水平越高。
根据汽车之家车型库的数据,30万至40万元实际上是智能驾驶最受欢迎的价格范围。由于这一价格区间的主要参与者是中国自主的新能源品牌,这些品牌希望在这个价格点上实现高端发展的突破,而智能是他们走向高端市场的核心武器。因此,高端智能驾驶的普及速度最快。在50万元以上的价格区间,用户更注重奢华感和档次感,中国自主新能源品牌的渗透率相对有限。因此,这个价格范围主要侧重于创造一种奢华感。
为了测试这些先进智能驾驶车型的实际性能,汽车之家选择了在智能驾驶方面相对领先的品牌车型进行体验。高速导航的可用性正在接近成熟,在路段上的可用范围接近100%,平均接管间隔高达240公里。这种性能正接近ACC自适应巡航控制和LCC车道居中辅助的成熟。当然,在处理极端拥堵和小型道路目标上散落物体等情况时,智能驾驶系统在识别和预测能力方面仍然存在局限性。
虽然城市导航的功能迭代非常快,但它已逐渐变得实用,领先品牌基本实现了“用导航开车”的目标。然而,由于对道路场景的理解有限,其对极端情况的处理仍然不理想,接管之间的平均距离仍然处于个人层面。
除了高速和城市辅助功能外,展示智能驾驶水平的关键在于其处理高发生率、紧急情况和极端情况的能力。汽车之家专门经历了前十大事故场景,智能驾驶处理紧急情况的能力相对较好,但处理背光、遮挡和恶劣天气条件的能力较弱。
虽然高级智能驾驶仍然存在问题,但从用户需求的角度来看,他们不再满足于L2级智能驾驶。66%的用户追求L2+和L2++高级智能驾驶,对高速NOA的偏好最强,认为它可以有效缓解驾驶疲劳,提供更多的安全保障。高预算用户期望城市NOA和远程召唤,而驾驶经验较少的年轻人则希望在停车场景中有更多的辅助功能。在安全和辅助驾驶功能方面,用户最重视主动制动/主动安全系统,他们对这一功能的需求是不连续的。70后需要更清楚地“看到”,对夜视系统和激光雷达有更高的要求。
大多数智能驾驶配置功能的渗透率低于用户需求。尽管用户有强烈的愿望,但由于成本压力和技术成熟度的考虑,制造商一直无法安装它们。例如,主动安全系统、自动停车和远程呼叫等更自动化配置的渗透率远低于用户需求水平。此外,用户对这些与安全相关的智能驾驶功能的感知不足,尤其是在主动制动/主动安全系统的配置中。虽然用户高度关注,但成交量指数相对较低。此外,用户对这种安全配置缺乏直观的理解,对可实现的结果也不太清楚,特别是需要正确的认知指导。
在制造商积极采用和用户强烈愿望的背景下,智能正在从一个独特的卖点转向“标准配置”。用户只会为自己的需求付费,而制造商也需要平衡产品竞争力和成本利润。只有整合行业竞争、技术体验、用户需求、用户感知和态度,智能设备才能相对“合理”,更有效地创造智能卖点。